九游娱乐官网-能够再次出发真是太好了,很期待接下来的比赛
晚上到酒店时已7点过,我想睡觉,可孩子饿了想吃东西。我依了孩子。
接下来等食物送到的过程两姑娘就准备在床上跳着玩一会儿,跳之前大女儿跟我有段对话:
女儿:妈妈,你心情怎么样?
我:不太好,想睡觉,可你们非要吃东西。
女儿:如果我们在床上跳一会儿你会生气吗?
我:这可不好说。
女儿:你估计你突然发火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可能还是不小。
后来小女儿找我提一个要求时,大女儿立刻说:“不可以,你是想把妈妈惹毛吗?”
其实我分析了下,估计我不太可能发火,但当她这样问我时,我就想到发个脾气还是有可能的,我就跟她饶了一会儿。
后来看到一段话,笑了。大女儿赶紧说:“妈妈,我看到你笑了。”我说是的,看到了有意思的一段话。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美,
超越了我的想象。
上一次来时,
不记得具体的色彩,
但很清晰的是,
这一次的色彩更梦幻、唯美。
在华德福圈呆久了,
丝毫没有违和感。
在2014年8月以前,孩子很紧张我的情绪,虽然不会多严重,不至于说孩子们看着我的脸色过日子,甚至影响孩子们自由地做自己。但是,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在意的。
这件事情我特别重视就是在那2014年暑假,当时我们在大理。
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离开的那个下午,两个孩子在床上玩卖东西的游戏。后来,两个孩子都不玩了,一个人站在我身后的一边,悄悄凑近我来看,并且试着问我:“妈妈,你生气了吗?”我说没有啊,她们问:“那你怎么不说话呢?”
原来我不说话的样子很吓人,表情竟然严肃得让孩子以为我生气了并且不再自由地玩耍——我当时下定决心调整表情,让孩子不要再误会我。
事实证明我比较成功。呵呵。因为从那之后再也没有特别明显地发生过我一不说话孩子就以为我生气的严重事件,而之前就很多。事实上,我分析还是有的,但都不大,只是孩子看着我的状态随口问一句,没有严重到停止玩耍。
色彩美仑美奂。
这些照片都是没处理过的。
但真正的美还是得通过肉眼去看,
而不是镜头。
2017年上班后,生活忙碌起来,尤其是工作有压力,有时心情还是不太好。两个孩子长大了,她们成长在我们成人营造的家庭氛围里,还是比较放松。所以,在她们预计我可能不会太允许的事情上,她们会提前问我一下。在她们提要求时,她们也会很智慧地问我:“妈妈,你今天心情如何?”当一个孩子这样问时,无论如何接下来都不会有硝烟。
这篇文章开始于昨晚女儿问的当下,但我没写完。从昨晚到今天早晨,我思考了一下这件日常中的小事。想起如果放在六七年或七八年前,我对此事的看法和现在会很不同。那时无论对待孩子还是对待这样的事情要不要写出来发表都会更小心翼翼。
这其中的原因都在于对“自由和界限”的解读,以及一些新妈妈的敏感的心。
二姑娘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冰,
当然,她爸爸也是。
冬天的北方行,
虽然寒冷,
但仍觉得很值。
我分析为什么孩子可以在玩之前放松地来问我,而我也心情平静语气平淡地告诉孩子我可能会发火呢?想起在大理那一次,孩子们玩着玩着就静下来了,一点一点悄悄走近我、观察我、寻问我。那时她们明显紧张得多,而现在我们就象日常聊天,甚至还透露着一股子淡淡的幽默。
2016年休假在家调整两个孩子的身体和情绪的那半年,我服了我自己。竟然整整半年多的时光,从未高声说话过,从未有情绪不好过——那是我生命中非常有意义的半年,两个孩子状态日渐好起来,身体也好起来。
回头去看最佩服的就是那段时间的我的好心情以及发现母亲的好心情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地不可想象。
但是后来我渐渐地过渡到上班,直到全职上班忙了起来。我再重新审视我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我和大女儿的关系。想起她经历“9岁之变”时我小心翼翼地说话,到我休假在家时想尽办法增进母女关系,弥补我们之间分开的那一年多带来的疏离。
到我真正上班时,我发现我们的关系已经好得难以破坏,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两个谁不爽了都会吵上两句,甚至我们还相互小小地威胁下——这种关系有点儿象我和老代的关系,不舒服时就吵几句,但是,对接下来的相处尤其是合作没有丝毫的影响,该干嘛干嘛。
所以,我认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程度非常重要,这是一点。
另一点时,孩子不需要完全的自由,那会让孩子完全丧失安全感。孩子需要有界限的自由!我们不能让孩子看着我们的脸色过日子——如果孩子总是笼罩在妈妈易变的情绪之下,那么孩子安全感不好,也没有机会做自己,长大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胆小的不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的人;但同时,孩子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察言观色”的能力,不可以在所有时间和地点之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不是自由,这是粗鲁和没有教养。一个孩子到了4岁左右甚至更小,就应该具备根据环境调整自己行为来适应环境的能力。
无论走到哪里,只知道自己的熊孩子都太多,有的孩子甚至10多岁了,还表现得象个一两岁的小孩,要什么立刻要,想干什么立刻干,完全看不到别人的存在。
当孩子渐渐长大,其实困扰父母的大多不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而是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调整自身情绪的能力,甚至社会能力也会决定学习能力。很多倡导所谓的“爱与自由”的妈妈,好象她的孩子将来不用进入社会去生活似的,甚至孩子上了幼儿园还要求幼儿园如何如何。也有很多妈妈痛苦于自己与幼儿园的理念不一致希望幼儿园有所调整。
我也是妈妈,我对孩子的班级也不是百分百的满意,生活中也偶尔会经历一些完全不在你HOLD得住的范围内的事,我也有遗憾,甚至曾经有过小小的痛苦。但最终,我都不得不告诉自己,这就是社会,孩子未来会经历很多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所以,一般只要不是太过的事,我都选择了忍受和接受。这样关系好相处,痛苦也不会太多。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得接受,尽管我们不喜欢。
写此文一直找不到结束收口的契机,我决定不去顾及文章的整体性,而在最后再强调一下母亲的情绪。妈妈们咨询时总说讲到家里爸爸和老人的情况,言外之意(我并不认为是特别有意识的,更多地是无意识行为)大多是告诉我别人有多影响孩子。我理解妈妈的辛劳、无奈,以及满满的对孩子的爱。但是,我仍以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孩子越小时,他越只受妈妈的影响,别人带给孩子的影响并不太大,除非妈妈缺席了——但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是:妈妈与其他人尤其是父亲的关系,以及妈妈的情绪状况——这是从本质上影响孩子的两点,孩子越小这两点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所以,我也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致力于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时在表面上做功夫更多,而现在,深深地意识到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所以,更着眼于深处,尤其是对自己的爱和接纳。
最后补充一句: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是完全看着妈妈的脸然长大的。成年后,能够努力做到不再看妈妈或别人脸色过日子的,现在都很幸福——没有走出这样的模式的,过得都相当艰难。
将此经历,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变化,分享给有缘的朋友!
阳光三月2018/2/8晨于哈尔滨
曾经的努力都是为了远离家乡。。
越折腾,越有希望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